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十年前从北京去天津,得提前两小时到北京站,还得挤公交堵在二环;现在从南站出发,半小时直达,地铁换高铁连50米都用不了。这背后,正是北京铁路枢纽这十年的大变革。作为国家首都,北京的铁路可不只是运人的工具,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动脉”,而“七站两场”的格局,就是这条主动脉的核心骨架。
先说说这“七站”各自的活儿。西南方向去京广、京九线,北京西站和丰台站是主力,尤其是丰台站,堪称“亚洲最大铁路客厅”,顶层跑高铁、地面走普速、地下通地铁,一块地儿把三种交通揉一块儿,每年光靠光伏发电就能省700多万度电,既省地又环保。东南方向往上海、天津,北京南站是绝对核心,京津城际从这儿出发,高峰时10分钟一班,比市区坐公交还方便。
东北方向去哈尔滨、承德,北京站和朝阳站分工,老北京站承载普速,朝阳站专跑京哈高铁,以前去沈阳得6小时,现在3小时就到。西北方向更不用提,北京北站和清河站连着京张高铁,去张家口看冬奥、去八达岭玩,最快1小时直达,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还有在建的城市副中心站,将来会成为通州乃至京津冀东部的交通枢纽,把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天津河北的联系拉得更紧。
线路方面,现在北京的铁路网早不是单一条线了。高铁城际网像一张大网,京沪、京广、京哈、京雄、京张五条高铁,加上京津城际,把北京和周边主要城市都串成了“1小时圈”;普速铁路经过电气化改造,速度提了不少,依然承担着中长途客运和货运的重任;市郊铁路更接地气,副中心线从良乡到乔庄东,怀密线能到古北口,正在往公交化改,以后住在郊区去市区上班,不用再挤地铁挤爆头。
但光有光鲜的硬件还不够,实际体验里的堵点照样戳人。老北京站、北京西站的落客区,一到节假日就堵得水泄不通,找个停车位比找对象还难;有些车站的地铁、公交换乘口藏得深,走个百八十米是常事,2024年的目标是让50米内换乘比例达到88%,现在还差着点儿;夜间高铁到站后,打车得排老长的队,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痛点。
市郊铁路也有短板,有些站点离居民区远,走路得半小时,发车间隔还不固定,早高峰想赶趟车得掐着表来,跟公交的融合度也不够,不能用交通卡直接刷,这点确实得改进。还有个问题,铁路运行图每年都会调,但公交、地铁的接驳线路往往跟不上,大客流一来就容易乱。
好在解决办法已经在路上了。现在提“站城融合”,就是要把车站和周边的商场、居民区连起来,比如霍营枢纽那样的“轨道微中心”,以后北京要建71个,到时候出了车站就能逛街、上班,不用再绕路。接驳设施也在升级,新建车站都会预留公交站、停车场,争取跟城市主干道直接通,让人车流分开走,再也不用在车站门口堵着。
市郊铁路会加快公交化,利用原来首钢、南苑机场的老铁路线改造,增加早晚高峰的班次,以后刷交通卡就能上车,跟坐公交一样方便。智慧化也没落下,北京南站到亦庄已经有Robotaxi示范服务,以后“最后一公里”可能就靠自动驾驶解决;还在建绿色出行服务平台,能实时看客流、规划路线,甚至攒碳积分换优惠,既智能又环保。
未来的北京铁路,还有更多盼头。2025年京滨城际开通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会更快;市郊铁路东北环线预计2025年底开工,回天地区的居民去中心城区会省不少时间。按照规划,将来北京会有12条市郊铁路,总长874公里,到时候不管是去密云玩水,还是去廊坊上班,都跟在市区通勤差不多。
其实北京铁路枢纽的变化,不只是交通方便了简单。它就像超大城市治理的一面镜子,硬设施要建得好,软服务更要跟得上。从“七站两场”的分工,到市郊铁路的公交化,每一步都是在疏解北京的交通压力,也是在把京津冀拧成一股绳。轨道通到哪儿,人才、产业、资源就会往哪儿流,这才是北京铁路真正的价值。
你上次从北京坐高铁去河北或者天津,是走的哪个站?有没有觉得换乘比几年前方便多了?或者你对未来的市郊铁路有啥期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一起看看这“轨道上的京津冀”还能变多方便!
股天下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