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李世宽 魏梦鸽
从《世界文明兴衰录》到《何以中国——考古学的视野》《生物“智造”美好生活》……这学期开学伊始,西北大学精心打造的7门思政“金课”在教务系统开放选课不久,450人的名额便被瞬间抢空。校方及时回应学生呼声,调配教室资源,将课程规模扩大到940人,名额被再次“秒光”。
思政课为何如此火爆?记者近日走进西北大学一探究竟。
班级群“接龙”为思政课点赞
“能抢到这门课,真是幸运!”在考古学专业的班级微信群里,刚上完第一节课的学生葛雨凡感叹:老师讲的满满全是“干货”,听起来有种大脑摄入营养的满足感。群里其他同学也纷纷“接龙”,为主讲教师黄民兴教授点赞。
记者了解到,这批“金课”背后是该校地质学、考古学等“王牌”学科的支撑,丰厚校史的积淀,以及包括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26名国家级人才和多位国家级名师、一流课程团队的讲授。
今年4月,西北大学确立了“优势学科先行试点,名师大家领衔带动,部门院系合力推进”的思路,整合学校优势力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校史里的思政元素,建设首批大思政“金课”,以引导学生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提升综合素养。
几个月里,该校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面对面”反复打磨每一门课程。结合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该校党委书记蒋林和校长孙庆伟也分别牵头一门课程。
半年几十场的“集体备课”“团队磨课”后,《地球科学的使命与新征程》《何以中国——考古学的视野》《信享天下,智创未来——程序设计概论》《生物“智造”美好生活》《延安革命文物“说”》《世界文明兴衰录》《光芒在这里闪耀——西北大学英模十讲》7门融政治性、学理性、通识性于一体的大思政“金课”成功推出,并列入本科生通识课程必修模块。
让最合适的教师讲最合适的内容
讲好课,关键在教师。学校遴选骨干教师,根据内容配备教师、根据教师开发内容,让最合适的教师讲最合适的内容。
《地球科学的使命与新征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赵国春领衔,教学团队中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赖绍聪和全国模范教师、多位特聘教授。“大思政课最忌空洞说教,最好跟每个专业的内容、科学内涵紧密融合。”课堂上,围绕“地球科学如何坚持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主题,舒德干和教师团队系统讲述学校地质学代表人物、重大成果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贡献,以及当前和未来地球科学的“绿色发展”——“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自强自信,勇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远大志向”。
虽是文科生,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谢佳欣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门课。“经济发展和环境、地理密不可分,我希望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想亲身感受院士风采。”听完舒德干院士讲的地球“第一动物树”,她明白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不易,“更加敬畏生命”。
《光芒在这里闪耀——西北大学英模十讲》课,以“公诚勤朴”校训为线索,讲解校史里的英模人物。很多英模的故事由当事人、见证人、研究者讲述,最大程度地拉近了与学生的时空距离。
《何以中国——考古学的视野》教学团队中的、钱耀鹏、王建新等,都有30年以上讲台经验。介绍,团队安排年轻教师任课程助教,鼓励其他教师旁听,以此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青年教师赵景龙讲授课程《延安革命文物“说”》,“讲台上我是教师,其实也是学生”。他告诉记者,“延安时期的革命先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团队里的多位思政课教学能手也让我的教学技艺提升很多”。
将“思政点”像盐一样溶于水中
把一门专业课,特别是自然科学类课程讲出思政味,难在“找准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契合点、楔入点,难在比例把握——太多则生硬,太少则背离开课的初衷”。西北大学相关负责人解释:为此,各门课教学团队反复讨论,提炼、升华出一系列“思政点”,将这些“思政点”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不见其形却有滋有味。
《信享天下,智创未来——程序设计概论》从小故事、大事件切入,贯穿“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主线,整个课程一共17讲,每一讲都有对应的“思政点”。“希望同学通过学习,认清技术发展的走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努力让奋斗的青春与时代同频闪耀。”团队成员冯筠教授说。
《生物“智造”美好生活》以“生物为基础,绿色为翼,工铸未来,智惠民生”为课程思政内涵,九讲课程同样“讲讲都有‘思政点’。”团队成员郭媛教授解释:“我们把这些‘思政点’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确保课程既能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又能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爱党爱国爱校情感。”
依托学校联手校外资源打造的相关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西北大学还把校外优质育人资源导入校内,用“活泛”的讲法汇聚起育人合力。
《延安革命文物“说”》课程中,每一讲都采用“线上1/4+线下3/4”的方式进行,即把1/4的课堂时间交给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中共西北局纪念馆、洛川会议纪念馆等革命纪念馆,请解说人员线上讲活文物故事。剩下的3/4的时间,由校内教师讲透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帮助学生多维度地形成党史认知框架。
《光芒在这里闪耀——西北大学英模十讲》课程则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们走进学校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丝绸之路考古馆及西北联大影壁、塑像群等,在历史场景感悟中与英模人物对话,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世界文明兴衰录》课程则从希腊罗马古文明讲到中世纪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局势,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世界文明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规律。“经过中西对比、古今对照,我真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筚路蓝缕的曲折与辉煌。”本科生师留涛说。
“思想引领、学科支撑是7门课的鲜明特点。”孙庆伟表示,在开设首批大思政“金课”的基础上,学校将更深入挖掘学科、队伍、文化等广大的资源优势,更好“以好课育新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股天下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