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知识生产是网络空间中各类内容生产主体将信息演变为数据,转化为观点,引发关注,形成一定程度上社会共识的“知识化”的过程。据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公众借助社交媒体等进行情绪表达的渠道越来越多,而且对舆论场的参与热情愈来愈高涨,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表征社会关注点和公众情绪的变化。
截至2025年6月底,在我国共有439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完成备案,人工智能产品DeepSeek等不断向具体应用场景纵深渗透,公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比例最高达80.9%,AIGC的多模态能力与内容创作等场景深度融合,全民智媒时代的到来将极大的丰富互联网内容生产各类主体的生成工具与手段。网络舆情知识生产与AIGC多模态内容创作场景深度重合,这将导致网络舆情知识生产逻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到来之后迥乎于既往的以人为主体的时代,在舆情全生命周期内,知识生产主体变为人机融合,舆情信息不再局限于多模态信息的融合,舆情演变之中知识生产主体与公众互动机制也将充满新变量。
网络舆情知识生产主体多元化与匿名化。没有互联网之前的舆情知识生产主要来自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传统媒体,这些媒体机构的记者和编辑进行的新闻生产成为舆情知识生产几乎唯一的渠道,这个时期舆情知识生产的主体相对单一,也并没有匿名。互联网到来之后,舆情进入网络舆情时期,媒体的外延与指向被逐渐扩大,知识水准较高的公众能够自主通过商业机构媒体平台进行新近资讯的采集与发布,达到了与传统媒体机构新闻生产传播同样的效果,同时越来越多公众在商业机构媒体平台构建的公共空间,对社会热点进行意见表达和情绪传递,此时期舆情知识生产的主体形成了传统媒体、公众、商业机构媒体并存的局面。当前,AI具备充分的多模态知识生产能力后,其以拟人的形态进入到了网络舆情知识生产体系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公众,商业机构,抑或AI都已经成为舆情知识生产的主体。由于AI的使用者多样性和AI自主意识导致的自动化知识生产,AI成为“不知疲倦”的内容生产者,纵然在强制要求AI知识生产显性与隐性标识的规定下,AI也可能匿名进行知识生产,模糊了网络舆情知识生产主体人机界限。
股天下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